捷地減河分洪閘,位于河北滄縣捷地回族鄉(xiāng),是南運河歷史最久的一座樞紐工程。它的職能啊,就是在行洪期開啟閘門,將一部分洪水通過減河向東排去,至今依然發(fā)揮著防洪、灌溉的水利功能。
大運河要想順利發(fā)揮航運功能,讓河水聽“指揮”,只有河道、堤壩、水源還不夠,至少還需要一個調(diào)蓄水量的“閥門”,這個“閥門”就是閘和減河。
古代的時候,大船航行需要高水位,而水位過高,運河上地勢低洼的地帶就容易潰壩,帶來水患。閘和減河配合使用,到了枯水期可以存蓄河水,保證漕運的暢通,還可以用于農(nóng)耕灌溉;到了汛期,排泄南運河的洪水入減河。捷地減河開通后,兩岸鹽堿地淤肥成了良田。這些都彰顯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(shù)的高超與絕妙,不得不讓人佩服。
捷地減河改閘為壩竣工后,清乾隆三十七年,也就是1772年,乾隆皇帝親書《捷地興濟壩工記事詩碑》。
當(dāng)年的這塊“乾隆碑”,至今還矗立在捷地減河河口北岸呢,現(xiàn)如今伴隨著大運河清理整治,這周邊建成了一處水利人文景區(qū)“御碑苑”,包括三廊、三園、兩河、兩閘、兩碑,不僅能賞運河美景,還能感受古人的水工智慧、增長知識,妥妥的遛娃好去處!
策劃:徐光 于杰
文案:吳新光 石鵬飛
后期:劉學(xué)民 張倩